呼和浩特创新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为孩子撑起“保护伞”

儿童作为祖国未来与民族希望,备受社会关注。近年来,呼和浩特市救助站(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)积极应对新挑战,秉持“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、保障其合法权益”的目标,守正创新。从健全体制机制、完善保护阵地、落实兜底政策、提供精准关爱服务等方面发力,构建“家庭尽责、政府主导、民政牵头、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”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新格局,搭建起专业、有力、有保障且充满温度的保护网络,助力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。
政策撬动服务升级,“青城模式”全面开花
呼和浩特市将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,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力量,吸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为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。
以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核心平台,依托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项目,秉持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、保障其合法权益的理念,借助专业社工团队,构建关爱保护网络。2020-2025年,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投入1700余万元购买相关服务,实施62个项目,服务10万余人次未成年人,指导25个专业社会服务机构。从试点起步到区域全覆盖,“青城模式”不断拓展,初步成果显著。
培育专业人才队伍,定制标准护航成长
呼和浩特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实践中着力培育专业队伍,为困境儿童提供更优质服务。组建“1+9+N”工作队伍,以市未保中心为核心,向9个旗县区派出专业队伍,联合社会力量和志愿者,构建市未保中心、旗县区民政部门、旗县区未保站三级保护体系。在旗县区设立工作站,每个站配备2名专职社工,引入专业人才,打造“五位一体”基层儿童保护机制。
此外,明确“1566”保护模式,围绕15个品牌项目,聚焦6大服务内容,构建“六位一体”保护体系。规定动作上,精准评估困境儿童需求,落实保障政策;自选动作里,借助学校、社区平台,开展法律、思想道德、心理健康等多元服务,满足未成年人成长需求。
强化品牌建设,凝聚保护合力
呼和浩特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全力构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支持体系,搭建全市未成年人保护指挥调度平台,整合资源,实现信息共享。同时,与多部门建立司法保护和社会救助联动机制,形成全方位保护格局。
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,对儿童督导员、儿童主任等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,提升履职能力;向监护人宣传法规政策,强化监护责任。截至目前,开展“政策宣讲进村(居)”活动179场次,培训儿童督导员、儿童主任及监护人超6000人次。积极探索“儿童专干+儿童督导员+儿童主任+儿童福利社工”创新模式,发挥各方优势,充实基层力量,打造温暖且专业的保护网络,为未成年人成长保驾护航。(供稿单位:呼和浩特市救助站(呼和浩特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))
